當?shù)貢r間10月11日,瑞典皇家科學院諾貝爾獎評審委員會宣布中國作家莫言獲得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。圖為2003年11月15日,著名作家莫言到西安,為其作品《四十一炮》《豐乳肥臀》《良心作證》等作品舉行簽名售書活動。中新社發(fā) 李建剛 攝 CNSPHOTO 視頻:莫言:我壓力很大 憂慮忡忡 能幸福嗎 來源:中央電視臺
中新網(wǎng)10月15日電 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后的莫言接受央視采訪時表示,自己“不知道”是否幸福?,F(xiàn)在的“莫言熱”很快就會過去,文學的相對邊緣、落寞,也沒什么不好。
著名作家莫言日前獲得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之后,迅速占據(jù)各大媒體的頭版。幾天來,有關他的點點滴滴被媒體層層深挖,他的親朋好友也成為受訪對象。莫言本人日前接受央視采訪,透露了自己獲獎后的心情,同時也回憶了童年的種種苦難和幾十年的創(chuàng)作經(jīng)歷。
在被董倩追問“你幸福嗎”時,莫言干脆地回答說“我不知道,我從來不考慮這個問題”。
這是因為,在他看來,“幸福”就是什么都不想,一切都放下,身體健康,精神沒有什么壓力。
“我現(xiàn)在壓力很大,憂慮重重,能幸福么?”莫言說,“我要說不幸福,那也太裝了吧。剛得諾貝爾獎能說不幸福嗎?”
連日來接受媒體輪番“轟炸”的莫言談話中顯得有些疲憊,笑稱最希望“結束采訪”。
關于獲獎:驚喜而惶恐 “莫言熱”很快就會過去
得知獲獎后的心情是怎樣的,莫言直言“驚喜而惶恐”。驚,是沒想到獎項會落到自己頭上。喜,是果真頒給了自己?;炭?,是擔心有了這層光環(huán)之后,會不會有更多人盯著自己找毛病,為難自己。
瑞典皇家科學院諾貝爾獎評審委員會對莫言的頒獎詞是:將魔幻現(xiàn)實主義與民間故事、歷史與當代社會融合在一起。
作為獲獎者,莫言本人如何看待這個頒獎詞?他表示,這應該表述出了自己小說的某些特征。
不過他也說,頒獎詞翻譯成“魔幻現(xiàn)實主義”好像也不太準確。用虛幻和民間故事、社會問題和歷史相結合,這種描述還是比較準確的。
莫言獲獎帶來的影響是多方面的,迅速掀起一股“莫言熱”。這其中,圖書的熱銷首當其沖,有媒體用“賣瘋了”來形容讀者的熱情。
莫言本人則認為,“莫言熱”不是一個正?,F(xiàn)象,得獎的效應很快就會過去。他甚至不相信報道中的“搶購”和“斷貨”,覺得有些夸張。
書賣得多,作者自然高興,但莫言同時也惶恐。之所以如此,是因為讀者被“諾貝爾獎獲得者”所吸引,期望值很高,如果看后失望,就會讓自己有點惶恐。
莫言說,人們在生活中經(jīng)常想讓所有人都滿意,每一個人都不得罪。結果越是這樣,得罪人越多。作家寫小說的時候也希望每個讀者都喜歡,結果還是很多讀者不喜歡。
關于童年記憶:饑餓印象最深 幫人推磨換看書
作為經(jīng)歷過困難時期的“50后”,饑餓,是莫言刻骨銘心的童年記憶。他也將這種心理和身體的雙重印記,寫到了自己的多部作品之中。
莫言回憶說,自己剛懂事就趕上三年自然災害的困難時期,記憶中最深的就是餓,沒有飯吃。那時候不但沒有糧食,連野菜都吃光了。自己最早的記憶就是跟姐姐搶東西吃。當時大人吃野菜團子,有一種全是刺的很扎嘴,他咽不下去。奶奶就“賞賜”給莫言和姐姐每人一小片紅薯干。那時才五、六歲的莫言,老覺得分給姐姐的那一片大。搶到手后覺得自己手里的小,于是又搶回來。如是搶了兩次,莫言的姐姐就哭了。
在吃飯都困難的歲月,肉,更是想象中的美味。莫言長到十五、六歲時,才有生以來第一次“放開肚皮吃肉”。當時大隊里殺豬,因為是“米粒豬”(米豬肉,即是患囊蟲病的死豬肉,對人體危害很大。編輯注),所以很便宜,好多人搶購。莫言的父親買了十幾斤這樣的肉,才讓孩子們有了一次罕見的吃肉經(jīng)歷。
年少時失去讀中學機會的莫言,當時正式的學歷就是小學五年級。因為年紀比同學小,莫言第一年上學時非常痛苦和恐懼,一下課就往家跑。這種情況在第二年時有所好轉,因為他的學習成績慢慢好起來,老師也開始表揚他。
小學三年級開始,莫言開始顯露出寫作上的才華。他還記得,自己第一篇引起老師注意的,是一篇寫“五一”體育運動會的作文。有的同學寫流水賬,莫言只重點寫了籃球比賽,其他的沒寫。老師評價他的作文寫得好,當成范文在班上讀。
那件事一下子激起莫言寫作文的熱情。后來他的作文每次都會作為范文在班上宣讀。有時候甚至被拿到臨近的農(nóng)業(yè)中學去,讓中學生學習。
盡管熱愛閱讀,莫言小時候能接觸書的機會并不容易。他曾經(jīng)在與臺灣作家交流時說:你用眼睛看書的時候,我在用耳朵“閱讀”。
“閱讀”什么?聽老人講各種故事,鬼怪妖狐、歷史傳奇、土匪好漢,哪個地方曾經(jīng)有過戰(zhàn)斗,哪個地方曾經(jīng)出現(xiàn)過奇怪的人物,哪個地方發(fā)生過災難等等。這些后來都變成莫言小說的素材,他把聽到的基本都寫到了小說里。
莫言將那些年留下來的經(jīng)驗稱之為“害怕”,因此恐懼感在他早期的小說里表現(xiàn)得很充分。
他認為,如果不是后來搞文學,自己年少時十幾年的農(nóng)村生活經(jīng)驗,就沒什么用處。但放在文學創(chuàng)作中,就非常寶貴。“我想這也是構成我的小說和其他人小說風格不一樣的重要原因。如果我讀著經(jīng)典名著長大,可能就是另外一個作家了。”莫言說。
為了讀書,莫言付出了不少代價。他發(fā)現(xiàn)一個同學家里有套繪圖本的《封神演義》,就去幫人家推磨。那時候農(nóng)村吃飯自家要有個小石磨,用來粉碎糧食。那是最令孩子們反感的勞動,但是一天不推磨就沒飯吃。所以,放學以后,父母親在生產(chǎn)隊勞動,孩子就在家里推磨。
莫言說,那個小孩也很霸道,會對自己說“你推10圈看一頁,再推10圈看一頁。”
還有一次,莫言借了別人的《青春之歌》,對方要求第二天就歸還。他于是抱著書就鉆進草垛看,不顧家里養(yǎng)著的羊,寧愿晚上挨揍,也要把書看完。
莫言對母親當年的開明非常感激。他回憶說,只要是自己在學習方面要錢,母親都會支持。有次他想買一套《中國通史簡編》,價格是四塊五。那在當時是很大一筆錢。母親問他買了之后能不能保證念,莫言自然回答說會念。頗為犯愁的母親,還是從手巾包里拿出了五塊錢給他。莫言后來也確實認真讀了那套書。
克服種種困難的莫言,很快就把周圍十幾個村莊的書都看了一遍。這也為他的文學創(chuàng)作打下了最初的基礎。
關于創(chuàng)作經(jīng)驗:查《辭海》寫海島小說“真能忽悠”
莫言曾經(jīng)有過當兵的經(jīng)歷,而且還被提干過。他回憶說,當時的心情非常激動,“比得了諾貝爾獎還激動”。因為他覺得自己完全變成另外一個人,變成軍官就意味著不用回農(nóng)村,命運徹底改變了。
不過莫言最終還是選擇了文學道路。從1981年公開發(fā)表第一篇短篇小說《春夜雨霏霏》至今,莫言出版了眾多篇幅不等的小說、散文集,以及影視文學劇本和話劇等。他的作品被翻譯成英語、法語、西班牙語、德語、瑞典語、俄語、日本語、韓語等十幾種語言,并先后斬獲了海內(nèi)外諸多獎項。
談到自己的早期作品,莫言說那時候年輕,初生牛犢不怕虎。而今回過頭來一讀,發(fā)現(xiàn)都是模仿之作。當然模仿得比較高明,不是一字一句抄的,而是模仿人家作品的氛圍、語言、感受,那種節(jié)奏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背后的范本在哪里。
莫言當時為了找素材可謂挖空心思。他本來在山里面服役,但是要寫海島的小說,沒有生活怎么辦?只好查《辭?!?,把《辭?!酚嘘P大海、海浪、臺風、海底植物、魚的名字,查了很多,寫了一篇《島上的風》。莫言笑稱,現(xiàn)在看那時“真能忽悠,寫的像真事兒一樣的。”
提到后來被改編成電影廣為人知的《紅高粱家族》,莫言稱現(xiàn)在已經(jīng)寫不出,“寫出來的肯定是另外一部作品”。因為那種膽大妄為、天馬行空,已經(jīng)無法做到。
他認為,作家的創(chuàng)作風格是和他整個的生活密切相關的。當年寫《紅高粱》,沒什么理論,就感覺應該那樣寫,結果還挺好。后來讀書讀多了,理論學多了,反而覺得要雕琢,搞出來一看就很匠氣。
多年的創(chuàng)作過程中,莫言坦言也有不少煎熬的時刻。碰到寫不下去的時候,自己會抽煙、來回散步、轉圈、抓耳撓腮,或者看看電視、雜書。
他回憶說1990年有一段時間,自己曾經(jīng)在40天里一個字都寫不出來。后來獲得茅盾文學獎的《蛙》,本來是2005年想寫的。但寫了大概5萬字之后,就寫不下去了。感覺突然無法繼續(xù),人物到底該怎么發(fā)展不明確了,結構問題也沒有想好。于是只能把它放下來,寫另外一部《生死疲勞》。寫《生死疲勞》的時候突然感覺非常順,只用43天就寫完了40多萬字的初稿。之后過了兩年,才重新把《蛙》拿出來寫,那會兒一下子就感覺明白了,寫起來勢如破竹。
關于文學生態(tài):文學相對落寞很正常
最近一些年,純文學的境地不復往日,不少人懷念起上個世紀80年代民眾對文學的熱情。
對此,莫言表示,現(xiàn)在文學相對邊緣、落寞,比較正常,沒什么壞處。不可能要求所有人都寫作,也不可能要求所有人都讀小說。還有電影、音樂、美術,同樣可以陶冶性情,提高人的藝術修養(yǎng)。
“你不可能再幻想80年代初期那樣,搞一個詩歌朗誦會在首都體育館萬人還滿座,一部短篇小說出來千人傳頌,天天像過節(jié)一樣。那是不正常的。”他說。
當被問到此次獲獎的影響,莫言連說:“很快就過去了,很快就過去了”。
他認為自己此次獲獎,不會對文學有長期的影響,“很快就過去。大家該怎么寫還是會怎么寫”。民眾對文學的熱情也會很快過去,一切還是會按照生活自身的規(guī)律去發(fā)展。
對于“近期作品較少”的原因,莫言解釋說,一方面是對自己的要求更嚴格,另一方面寫得多了就容易重復,而自己不愿意重復。
在莫言看來,作家是寫人的,也是寫人心的,只能通過寫作改變自己、改變社會。文學作品發(fā)揮作用是潛移默化的,這種作用是非常微弱的。
但毫無疑問,讀讀嚴肅文學,讀讀托爾斯泰、巴爾扎克,一方面可以增加對社會、對人的了解,另一方面也可以在這個過程中豐富自己的內(nèi)心,使自己樹立人生的價值標準,明白到底什么是真善美,什么是假惡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