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論語》是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關(guān)于孔子言行思想的記錄,成書于戰(zhàn)國初期。傳至西漢,有《魯論語》、《齊論語》、《古論語》,東漢末,鄭玄將三家合而為一,共20篇,并作注,遂成為后世通行的本子。《論語》全文采用語錄體,章節(jié)簡短,每事一段,語句多警句形式,篇名取自每篇首章中的二三字,并無實際意義。內(nèi)容廣博,涉及到政治、教育、禮儀、經(jīng)濟、文學(xué)、天道觀、認識論等等,展現(xiàn)出孔子的博大精深的倫理思想體系,其核心是 “仁”,而實施“仁”的手段和途徑則是“禮”。 孔子是中國古代的思想家、教育家。公元前551年出生于魯國陬邑(今山東曲阜),名丘,字仲尼??鬃邮侵袊鴼v史上第一個創(chuàng)辦私學(xué)的人,他從事教育近半個世紀,有弟子三千,其中優(yōu)秀人才有七十二人。 《論語》比較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教育思想,不但有重要的思想理論價值,還有較高的文學(xué)價值,是研究孔子及其思想最可靠、直接的材料,對后世影響至深。在漢代《論語》就被視為輔翼《五經(jīng)》的傳或記,漢文帝時列于學(xué)官,東漢時被尊為經(jīng),從此,論語受到歷代統(tǒng)治者的推崇,成為言行是非的標準。 “半部論語治天下”,《論語》在中華民族的道德、文化、心理狀態(tài)和民族性格的鑄造過程中,起到了巨大的作用。我們今天所熟知的很多警句箴言,大都出自《論語》,不禁讓我們感嘆古人的智慧與眼界。我們雖然沒有《圣經(jīng)》,但在現(xiàn)世,我們有《論語》,求仁得仁,又何怨?司馬遷《史記·孔子世家》有言:“余讀孔氏書,想見其為人。 ……天下君王至于賢人眾矣,當時則榮,沒則已焉??鬃硬家?,傳十余世,學(xué)者宗之。自天子王侯,中國言六藝者折中於夫子,可謂至圣矣!”布衣而成圣,孔子早已蜚聲海內(nèi)外,每個中國人都有義務(wù)閱讀《論語》,看看我們哪部分血液是從圣人流傳下來的。 《論語》注本眾多,重要的有三國何晏《論語集解》、南朝皇侃《論語義疏》、北宋邢?《論語注疏》、南宋朱熹《論語集注》、清劉寶楠《論語正義》等。今有中華書局1980年版《十三經(jīng)注疏》影印清阮元校勘本。 宋《寓簡》卷二:“‘鄙夫不可與事君也,其未得之,患得之;既得之,患失之。’東坡解云:‘患得之當作患不得之。’予觀退之《王承福傳》云:‘其賢于世之患不得之而患失之,以濟其生之欲者。’古本必如此。”
學(xué)而第一
子曰:“學(xué)而時習(xí)之,不亦說乎?有朋自遠方來,不亦樂乎?人不知,而不慍,不亦君子乎?”
有子曰:“其為人也孝弟,而好犯上者,鮮矣;不好犯上,而好作亂者,未之有也。君子務(wù)本,本立而道生。孝弟也者,其為仁之本與!”子曰:“巧言令色,鮮矣仁!”
曾子曰:“吾日三省吾身:為人謀而不忠乎?與朋友交而不信乎?傳不習(xí)乎?”子曰:“道千乘之國,敬事而信,節(jié)用而愛人,使民以時。”
子曰:“弟子入則孝,出則悌,謹而信,泛愛眾,而親仁。行有馀力,則以學(xué)文。”
子夏曰:“賢賢易色;事父母,能竭其力,事君,能致其身;與朋友交,言而有信。雖曰未學(xué),吾必謂之學(xué)矣。”
子曰:“君子不重,則不威。學(xué)則不固。主忠信。無友不如己者。過則勿憚改。”曾子曰:“慎終追遠,民德歸厚矣。”
子禽問于子貢曰:“夫子至于是邦也,必聞其政。求之與?抑與之與?”子貢曰:“夫子溫、良、恭、儉、讓以得之。夫子之求之也,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!”
子曰:“父在,觀其志;父沒,觀其行;三年無改于父之道,可謂孝矣。”
有子曰:“禮之用,和為貴。先王之道斯為美,小大由之。有所不行,知和而和,不以禮節(jié)之,亦不可行也。”
有子曰:“信近于義,言可復(fù)也。恭近于禮,遠恥辱也。因不失其親,亦可宗也。”
子曰:“君子食無求飽,居無求安,敏于事而慎于言,就有道而正焉,可謂好學(xué)也已。”
子貢曰:“貧而無諂,富而無驕,何如?”子曰:“可也。未若貧而樂,富而好禮者也。”
子貢曰:“《詩》云‘如切如磋,如琢如磨’,其斯之謂與?”子曰:“賜也,始可與言《詩》已矣。告諸往而知來者。”
子曰:“不患人之不己知,患不知人也。”#p#副標題#e#
為政第二
子曰:“為政以德,譬如北辰,居其所而眾星共之。”子曰:“《詩》三百,一言以蔽之,曰:‘思無邪。’”
子曰:“道之以政,齊之以刑,民免而無恥。道之以德,齊之以禮,有恥且格。”
子曰:“吾十有五而志于學(xué),三十而立,四十而不惑,五十而知天命,六十而耳順,七十而從心所欲,不逾矩。”孟懿子問孝。子曰:“無違。”
樊遲御。子告之曰:“孟孫問孝于我,我對曰,無違。”樊遲曰:“何謂也?”子曰:“生,事之以禮;死,葬之以禮,祭之以禮。”孟武伯問孝。子曰:“父母唯其疾之憂。”
子游問孝。子曰:“今之孝者,是謂能養(yǎng)。至于犬馬,皆能有養(yǎng)。不敬,何以別乎?”
子夏問孝。子曰:“色難。有事,弟子服其勞;有酒食,先生饌,曾是以為孝乎?”
子曰:“吾與回言終日,不違,如愚。退而省其私,亦足以發(fā),回也不愚。”
子曰:“視其所以,觀其所由,察其所安,人焉廋哉?人焉廋哉?”子曰:“溫故而知新,可以為師矣。”子曰:“君子不器。”子貢問君子。子曰:“先行其言,而後從之。”
子曰:“君子周而不比,小人比而不周。”子曰:“學(xué)而不思,則罔;思而不學(xué),則殆。”子曰:“攻乎異端,斯害也已。”
子曰:“由,誨女知之乎?知之為知之,不知為不知,是知也!”
子張學(xué)干祿。子曰:“多聞闕疑,慎言其馀,則寡尤;多見闕殆,慎行其馀,則寡悔。言寡尤,行寡悔,祿在其中矣。”
哀公問曰:“何為則民服?”孔子對曰:“舉直錯諸枉,則民服;舉枉錯諸直,則民不服。”
季康子問:“使民敬忠以勸,如之何?”子曰:“臨之以莊,則敬;孝慈,則忠;舉善而教不能,則勸。”
或謂孔子曰:“子奚不為政?”子曰:“《書》云:‘孝乎惟孝,友于兄弟,施于有政。’是亦為政,奚其為為政?”
子曰:“人而無信,不知其可也。大車無輗,小車無軏,其何以行之哉?”
子張問:“十世可知也?”子曰:“殷因于夏禮,所損益,可知也;周因于殷禮,所損益,可知也。其或繼周者,雖百世,可知也。”
子曰:“非其鬼而祭之,諂也。見義不為,無勇也。”#p#副標題#e#
八佾第三
孔子謂季氏,“八佾舞于庭,是可忍也,孰不可忍也?”
三家者,以《雍》徹。子曰:“‘相維辟公,天子穆穆’,奚取于三家之堂?”子曰:“人而不仁,如禮何?人而不仁,如樂何?”
林放問禮之本。子曰:“大哉問!禮,與其奢也,寧儉;喪,與其易也,寧戚。”子曰:“夷狄之有君,不如諸夏之亡也。”
季氏旅于泰山。子謂冉有曰:“女弗能救與?”對曰:“不能。”子曰:“嗚呼!曾謂泰山不如林放乎?”
子曰:“君子無所爭,必也射乎!揖讓而升,下而飲。其爭也君子。”
子夏問曰:“‘巧笑倩兮,美目盼兮,素以為絢兮。’何謂也?”子曰:“繪事後素。”曰:“禮後乎?”子曰:“起予者商也,始可與言《詩》已矣。”
子曰:“夏禮,吾能言之,杞不足征也;殷禮,吾能言之,宋不足征也。文獻不足故也。足,則吾能征之矣。”子曰:“禘自既灌而往者,吾不欲觀之矣。”
或問禘之說。子曰:“不知也。知其說者之于天下也,其如示諸斯乎!”指其掌。祭如在,祭神如神在。子曰:“吾不與祭,如不祭。”
王孫賈問曰:“與其媚于奧,寧媚于灶,何謂也?”子曰:“不然!獲罪于天,無所禱也。”子曰:“周監(jiān)于二代,郁郁乎文哉!吾從周。”
子入太廟,每事問?;蛟唬?ldquo;孰謂鄹人之子知禮乎?入太廟,每事問。”子聞之,曰:“是禮也。”子曰:“射不主皮,為力不同科,古之道也。”
子貢欲去告朔之餼羊。子曰:“賜也!爾愛其羊,我愛其禮。”子曰:“事君盡禮,人以為諂也。”
定公問:“君使臣,臣事君,如之何?”孔子對曰:“君使臣以禮,臣事君以忠。”子曰:“《關(guān)雎》,樂而不淫,哀而不傷。”
哀公問社于宰我。宰我對曰:“夏后氏以松,殷人以柏,周人以栗。”曰:“使民戰(zhàn)栗。”子聞之曰:“成事不說,遂事不諫,既往不咎。”子曰:“管仲之器小哉!”
或曰:“管仲儉乎?”曰:“管氏有三歸,官事不攝,焉得儉?”“然則管仲知禮乎?”曰:“邦君樹塞門,管氏亦樹塞門。邦君為兩君之好,有反坫,管氏亦有反坫。管氏而知禮,孰不知禮?”
子語魯大師樂,曰:“樂其可知也:始作,翕如也;從之,純?nèi)缫?,如也,繹如也,以成。”
儀封人請見,曰:“君子之至于斯也,吾未嘗不得見也。”從者見之。出曰:“二三子何患于喪乎?天下之無道也久矣,天將以夫子為木鐸。”
子謂《韶》:“盡美矣,又盡善也。”謂《武》:“盡美矣,未盡善也。”
子曰:“居上不寬,為禮不敬,臨喪不哀,吾何以觀之哉?”#p#副標題#e#
里仁第四
子曰:“里仁為美。擇不處仁,焉得知?”
子曰:“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,不可以長處樂。仁者安仁,知者利仁。”子曰:“唯仁者能好人,能惡人。”子曰:“茍志于仁矣,無惡也。”
子曰:“富與貴,是人之所欲也;不以其道得之,不處也。貧與賤,是人之所惡也;不以其道得之,不去也。君子去仁,惡乎成名?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,造次必于是,顛沛必于是。”
子曰:“我未見好仁者,惡不仁者。好仁者,無以尚之;惡不仁者,其為仁矣,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。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?我未見力不足者。蓋有之矣,我未之見也。”
子曰:“人之過也,各于其黨。觀過,斯知仁矣。”子曰:“朝聞道,夕死可矣。”子曰:“士志于道,而恥惡衣惡食者,未足與議也。”子曰:“君子之于天下也,無適也,無莫也,義之與比。”
子曰:“君子懷德,小人懷土;君子懷刑,小人懷惠。”子曰:“放于利而行,多怨。”子曰:“能以禮讓為國乎?何有!不能以禮讓為國,如禮何?”
子曰:“不患無位,患所以立;不患莫己知,求為可知也。”
子曰:“參乎!吾道一以貫之。”曾子曰:“唯。”子出,門人問曰:“何謂也?”曾子曰:“夫子之道,忠恕而已矣!”子曰:“君子喻于義,小人喻于利。”
子曰:“見賢思齊焉,見不賢而內(nèi)自省也。”子曰:“事父母幾諫,見志不從,又敬不違,勞而不怨。”子曰:“父母在,不遠游,游必有方。”子曰:“三年無改于父之道,可謂孝矣。”
子曰:“父母之年,不可不知也。一則以喜,一則以懼。”子曰:“古者言之不出,恥躬之不逮也。”子曰:“以約失之者鮮矣!”子曰:“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。”
子曰:“德不孤,必有鄰。”
子游曰:“事君數(shù),斯辱矣;朋友數(shù),斯疏矣。”
未完待續(xù)……